-
人民财经观察:加快产业转型突破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多位专家表示,要在产业转型上加快突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集群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脚踏实地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与保就业、促民生息息相关,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固基石,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有重要意义。 多省份三季度工业生产呈现加快势头,28个省份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其中近1/3的省份实现两位数增长。江苏、山东、广东等工业大省强势反弹,工业生产增速均创年内新高。此外,黑龙江、安徽、河北、湖南等地工业生产增速也高于同期全国6.9%的水平。 202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较好,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显示了我国实体经济具备极强的韧性。 “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阶段,需要坚实的实体经济体系助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林志杰表示,振兴实体经济,可以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健全完善相关机制三个方面发力。 当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抓发展、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数实融合”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深远。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亚程表示,促进我国企业的数字化和数智化,应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鼓励企业持续创新。“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是将数字化信息转换为新型关键生产要素,在市场化应用中创造价值;“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 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现场,黑龙江提出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工作目标。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区域,黑龙江把产业振兴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培育壮大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黑龙江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沈莹说。 踔厉奋发 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并加速渗透到工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工厂,实施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发展程度逐步加深,加速了智能工业领域快速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表示,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环节不断分离出去,通过专业化水平提升为制造业部门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支撑。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既是技术进步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也是管理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关系变革。 “推动一二三产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与区域等协调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对媒体表示,要抓住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争取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率先突破,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根据我国地域广阔、市场需求差别大等国情,结合区域特点与市场需求,协调好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产业链跃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史丹认为,顺利实现工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走好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全面等优势;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努力成为占据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隐形冠军”企业;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结构。 坚持创新 奋力迈向“智”造强国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代表,也是国际产业竞争的主要领域。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牢牢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近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林志杰表示,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发展空间,需要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技术体系;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供给质量;打造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江苏制造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如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江苏代表团新闻发言人,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在接受集体采访时介绍,江苏深入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绿色低碳等主攻方向,强化科技赋能做“乘法”。 实体兴,国家强。多位专家表示,要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必能为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
了解详情+2022-12 -
10年来我国楼市长效机制稳步推进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房地产长效机制实施以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已成为社会共识。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10年来,我国住房市场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一方面,党中央把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各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始终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妥实施,城市主体责任和省级监管责任落实落细,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坚定不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10年来,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10年的2.2倍。 与此同时,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随着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居民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另一方面,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顶层设计。我国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我国还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制度,确保让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能够真正受益。10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住房公积金惠及群体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 展望未来,从增量看,我们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将带来大量的需求;从存量看,我国已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量也很大。城市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增量和存量加在一起,再加上我们的乡村建设,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 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接下来,我国将加快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
了解详情+2022-11 -
聚焦“一老一幼”设施建设 两部门印发通知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将在各地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通知要求,各地要聚焦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切实发挥好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作用,尽快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全力改善人居环境。 据悉,试点工作自202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重点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等四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其中,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方面,通知要求,各地应以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为基本单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60%以上建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同时,统筹若干个完整社区构建活力街区,配建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等设施,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 围绕打造宜居生活环境,通知提出,顺应居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建设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在社区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布局简易的健身场地设施,开辟健身休闲运动场所。
了解详情+2022-11 -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进一步明确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要求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提出,各省(区、市)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开展城市燃气等管道和设施普查、科学评估等基础上,抓紧制定印发本省份和城市(县)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方案,原则上于2022年10月底前完成省级方案制定。 在改造重点方面,《通知》明确,将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在地上地下开发建设统筹上下功夫,加强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桥梁改造建设、综合管廊建设等项目的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落实地方出资责任,加大燃气等城市管道和设施老化更新改造投入。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尽快自下而上研究确定2023年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计划,更有针对性做好项目储备和资金需求申报工作,变“钱等项目”为“项目等钱”。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通过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措更新改造资金。 《通知》强调,各省(区、市)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计划任务应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符合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确实在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范围之内,坚决防止盲目举债铺摊子、增加政府隐性债务。
了解详情+2022-10 -
稳市政策精准提速 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作为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既关系着经济发展,又关系着民生成色。 当前,房地产业正经历着增速下探和杠杆出清等阵痛挑战。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企资金收紧、居民需求下行、市场预期转弱等情形,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期房逾期或难以交付等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中央层面稳楼市举措不断推出, 8月下旬,包括财政部、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密集出台重点政策举措,通过推出降低贷款利率、专项借款、增信支持等方式,助力解决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需求。 —— 保交楼: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首要目标是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 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完善政策工具箱,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 据悉,此次专项借款精准聚焦“保交楼、稳民生”,严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通过专项借款撬动、银行贷款跟进,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维护购房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房地产税收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姜先登表示,对于市场而言,投资者信心往往是重中之重,前期个别城市出现的住房项目“烂尾”和监管资金挪用事件极大降低了购房者的“安全感”。近期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房地产在建项目的有序完工,消除“期房”购房者的心理恐慌。 ——稳融资:保障房地产合理资金需求 政策精准发力,在保障购房者权益的同时,也为保障市场稳定、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提供必要助力。 8月19日下午,交易商协会召集多家民营房企召开座谈会,探讨通过中债增进公司增信支持的方式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根据媒体报道,增信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进行,参与主体是向市场开放的,并非经选定才可以参与。 8月22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保卫资金链”仍是当前各家房企的主线目标。在资金端加大对楼市的支持力度,将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振行业预期,促进市场复苏,在供需两端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 ——降成本:提振房地产市场需求侧支持 相较去年,近期我国货币政策刺激力度明显增加。 8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5年期以上LPR为4.30%,较上期下降15个基点。这也是5年期LPR在本年度内的第3次下调。 此外,在8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对刚改需求的支持力度,提出允许地方“一城一策”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有力提振短期和中长期的信贷需求。其中,5年期以上LPR大幅下降将有利于降低购房者成本,其与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等措施形成组合拳,对于稳定房地产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从落地效果来看,楼市政策优化叠加,直接推动降低购房者贷款成本,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但也应看到,楼市调控政策效应递减,市场预期和信心非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改变。从长期看,房地产市场消费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稳定居民收入、提升对未来收入预期才是其中关键。 临近九月,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如期迎来“金九银十”? “预计市场会在三季度保持整体平稳,四季度将有所改善。”董希淼说。 姜先登表示,接下来,行业或将进一步整合,部分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将加速退出市场,出险房企可能通过大规模出让土地项目、促销优惠等加快资金回流。 “从下半年看,房企债务量相较上半年有所增加,行业仍需高度关注高杠杆下‘债务滚动’带来的资金风险。”李宇嘉表示。 针对行业现状,董希淼建议,应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求,加快调整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对“保交楼”项目给予专项支持;针对房贷,可通过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更好地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了解详情+2022-09 -
住建部:上半年全国在建综合管廊项目68个 预算总投资额294亿元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一项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的重要举措。据住建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在建综合管廊项目68个,规划建设规模285公里,预算总投资额294亿元,累计形成廊体33公里,完成投资26亿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在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2015至2018年,住建部与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展中央财政支持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先后确定2批共25个试点城市。至今年6月底,全国279个城市、104个县,累计开工建设管廊项目1647个、长度5902公里,形成廊体3997公里。 邢海峰表示,试点带动全国探索综合管廊建设,逐步扭转“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减少了“马路拉链”问题,提高城市地下管线安全运行保障能力。近几年,一些城市在应对台风、内涝等方面,综合管廊的作用已初步显现。 不仅如此,综合管廊建设在促进就业、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作用明显。 “按照每50万投资提供1个就业岗位计算,2015年以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万个。此外,综合管廊还减少了架空线和管线直埋敷设的用地需求,能有效节省土地空间。据测算,仅25个试点城市5000余公里的高压架空线入廊,就增加了2800公顷可开发建设用地。”邢海峰说。 “总的看,我国综合管廊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制度标准不够完善、规划建设缺乏统筹、部分管廊入廊率偏低、建设运维资金压力大等不少困难和问题。”邢海峰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结合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统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已建成的管廊尽快达到设计能力并投入运营。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大指导督促力度。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引导全国其他地区有序推进综合管廊建设。
了解详情+2022-08 -
住建部:全国共支持139.6万名职工缓缴住房公积金71.1亿元
今年5月,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3项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减轻企业支出压力,帮助缴存人渡过难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王胜军在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341个设区城市(地、州、盟)均已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据悉,截至7月20日,全国共支持2.3万家企业、139.6万名职工缓缴住房公积金71.1亿元;对12.8万笔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偿还的个人住房贷款不作逾期处理,涉及贷款余额369.8亿元;支持180.6万名职工提高租房提取额度,提取住房公积金88.5亿元。此外,还为缴存单位和职工提供更多“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服务,平均线上业务办理率提高4.3个百分点。 住房公积金属于缴存人所有,事关缴存职工切身利益。如何在助企纾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缴存人权益?对此,住房公积金监管司副司长王旭东表示,住建部制定和实施阶段性支持政策,注重统筹兼顾,对缴存人的权益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保障职工权益不受影响。企业申请缓缴,应与职工充分协商、达成一致。企业缓缴期间,职工正常提取和贷款不受影响。同时,企业缓缴时应明确补缴方案,政策到期后,及时补缴。 第二,兼顾缴存人的现实困难。充分考虑部分缴存人支付房租压力大、疫情期间偿还贷款有困难等现实需求,要求各地加大租房提取支持力度,更好地满足缴存人支付房租的实际需要;对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偿还贷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记征信、不罚息。 “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企业和职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权益,帮助缴存人渡过难关。”王旭东说。 从实施情况看,各地细化措施、创新机制、认真落实,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其中,沈阳市采取一企一专员,温州市派出12个入企便民服务队,“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和职工建立协商机制,制定补缴方案。上海市将租房提取标准,由每月2500元提高到3000元,已惠及13.6万人,预计今年可减轻缴存人租房负担26亿元。广州、深圳市优化租房提取政策,向缴存人提供精准支持,惠及人数分别达到14.7万人、30.7万人,提取金额同比增长约20%。北京市对1.4万笔住房公积金贷款不作逾期处理,涉及贷款余额87.0亿元。此外,部分城市在方便企业和职工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方面,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王旭东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将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地方在助企纾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缴存人权益。
了解详情+2022-07 -
住建部:全国共排查经营性自建房726万栋 初判26.1万栋存在安全隐患
据住建部消息,7月8日,全国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全力推进“百日行动”,积极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查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全国共排查经营性自建房726万栋,初判存在安全隐患的26.1万栋,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具备经营和使用条件的3.1万余栋房屋采取了管控措施。 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是落实发展要安全的重要举措。会议要求,排查进度要加快,认真分析评估“百日行动”完成进度,对标对表《工作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安全隐患立查立改、快查快改,确保按期完成排查工作。排查结果要准确,统筹调配好专业力量,精准开展排查,强化排查数据的检查和复核,全面归集数据信息,逐栋建立工作台帐,确保排查结果真实。管控措施要严格,对排查中发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不具备经营和使用条件的,要立即采取措施,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分类整治要扎实,加快对初判存在安全隐患自建房开展安全鉴定,依据鉴定结论分类采取处置措施,积极探索自建房解危的经验做法,对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群众给予必要的帮扶,确保社会稳定。 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章立制,抓好房屋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构建房屋安全监管体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的闭环管理机制,落实好审批部门在用地、规划、建设、使用、经营等环节的监管责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注重将好的做法上升为管理制度,推动地方立法,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快建立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了解详情+2022-07
联系方式 HOTLINE
电话:0371-65000177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文博路4号
版权所有:荥阳城市发展投资集团 豫ICP备202002804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SEO标签
本网站已支持IPv6 / IPV4双向访问